一场关于兴趣的“大冒险”
让孩子沉浸其中并收获满满的IB课程,到底是怎样的呢?围绕超学科主题开展的探究活动,如同藏宝图徐徐展开,充满了未知与发现的欣喜。
作为IB探究的开端,导入部分(Tuning In)有着独特的作用。
它启发孩子们的兴趣与好奇心,激活他们小脑袋里的已有经验,像是海面上的灯塔般明确探究方向,让孩子与中英文老师、同伴、爸爸妈妈等学习者社区人士形成探究共同体,一起开启一场关于兴趣的“大冒险”。
班里来了个新朋友——一只毛绒玩具小羊,让我们抱抱它吧!迷糊的小羊遇到了难题,孩子们一起帮助它找眼睛、鼻子和嘴巴,告诉它五官可以看、听、闻,等等,可有用啦!Vicky老师还特意带来了明亮亮的镜子,我们对着镜子找呀找,原来眉毛长在眼睛的上面,两只耳朵对称地分别长在脸蛋的两侧,而嘴巴长在鼻子的下面——初步的方位知觉伴随自我探索得到了轻松发展。
为了进一步启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,外教的奇思妙想可谓层出不穷。Teacher Jason做了个有趣的“My face”展板,领到特别任务的孩子将小手穿过“山洞”,通过触觉感知五官的形状,凭借空间知觉为五官找到相应的位置。游戏中的他们十分投入,有的屏住了呼吸,有的着急提醒伙伴“再往上一点儿”,有的对着歪歪扭扭的“Face”哈哈笑个不停。
“I have a nose.”“This is my mouth.”“These are my ears!”K1的孩子们运用英文热情分享,他们都为自己拥有健康有用的五官感到自豪,自我认同的种子,就这样在好玩的过程中生根发芽。
关于植物的探究,离不开对研究技能和思考技能的巧妙应用。黄老师带来了一群“失落”的叶子宝宝向孩子们求助,“你能帮忙找到叶子的家吗?”懂得关爱的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植物园,对着生长中的植物仔细辨别、比对,分享自己的思考与发现。
黄老师一边倾听孩子们的观点,一边与他们展开讨论,同时提出了“给叶子照相”的想法,一下子引发了大家的兴趣。于是,孩子们做了有趣的蓝晒实验,对叶片形状进行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。
如果留心观察生活,你一定会发现身边植物种类之丰富程度让人惊讶。金生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的“植物研究场”,他们游走于每个角落,观察植物的高低、叶片的多少、枝蔓生长的特点。外教Graeme耐心引导孩子们辨别特征,认识植物的属类,比如Tree, Bush, Climber, Herbs and Grass等等。孩子们发现,大多数植物呈现在外的都是绿色,于是探究之旅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。植物的构成,植物的栽培,源自植物的产品、功效,神秘的植物世界之门就此被孩子们叩响,在探究的导入阶段徐徐开启。
What is the living things?What is the non-living things?当Teacher Jade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,他们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:
Teacher Jade帮助孩子们整理出生物/非生物最核心的几项特征,然后邀请孩子们玩分类游戏,在班里寻找living things和non-living things,游戏时间只有30秒哦,快快快!
孩子们“唰”地一下奔向各个角落,积极观察、思考、分析,探讨概念与具体案例的关系。最后,他们自信地运用流利的英文口语分享判断的理由,实在是太棒了!
经过导入阶段的探究,他们接下来又会绘画出什么样的生物探究地图呢?或许是生物的分类、生态系统、食物链,甚至是与人类生存相关的话题,探究的路上充满了未知,正吸引他们展开一场又一场的“大冒险”。
导入阶段就像磁铁石,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。作为IB探究的主体和驱动者,金生宝贝们像科学家一样,在导入阶段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勇于主动作出分享,涵养了多项学习品质,为将来成长为“终身学习者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双语世界,学无边界,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接下来的兴趣“大冒险”吧~